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说期刊 | 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小福团 学会服务365
2024-08-24

导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与《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要求,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2020年9月23-25日在长春召开。两院院士与科技期刊主编共聚一堂,探索适宜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想途径。学术期刊记载着大量学科信息内容,既是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的平台,又是深化学科研究、创新科研方向,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催化剂。探讨科技期刊发展意义深远,今天,小福团特将各大期刊编辑论坛期间访谈内容摘编整理,分享给大家,以资借鉴。


提升集约化

助推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 魏均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魏均民认为,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点,在于能否加强科技期刊自身能力的建设。他表示,决定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科技期刊单位要找准问题的症结,以问题为导向,分层次逐步解决。


在加强科技期刊能力建设方面,魏均民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优质稿源问题,科研人员对中国期刊认识的问题,以及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他强调,政策配套也是影响期刊自身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外,魏均民表示,学术内容是建设期刊平台至关重要的因素,擅于运营、维系优质学术内容的期刊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平台知名度,还能吸引国内优质稿源的回流。“比如我们医学领域,我们要打造医学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不仅要展示科研成果的量,而是要求质。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文章,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要求中国科技期刊也应顺时走出国门,不仅要推动期刊版权走出去,还要推动传播渠道、营销渠道走出去,实现“造船出海”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最终要造船出海,用自己的船出海。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目前大部分期刊的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魏均民强调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集约化对于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原文直通车↓


视频专访 | 魏均民:提升集约化,助推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立足战略改革与创新

引航一流科技期刊未来


▷ 肖宏: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对标中央要求,我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点是要制定好科技期刊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谋划战略性改革,优化战略布局,并切实执行好这个发展战略。”肖宏表示。


如何从战略角度审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并找准发展方向,实现快速、有效的突破?肖宏提供了四点建议:优化中国科技期刊战略布局,增加战略投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以及重新定位期刊发展战略


在优化中国科技期刊战略布局方面,肖宏认为行业应做好三点:积极扩大科技期刊总量规模,增加英文、双语期刊权重,以及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力,填补期刊品种空白,在优势学科领域,支持优秀期刊冲顶。


在增加战略投入方面,肖宏指出,科技期刊要实施网络战略、数据战略、平台战略、媒体融合战略等,需要更大的投入来支撑。“也就是说‘弯道超车’需要更强的动能投入才行。这时候,靠单刊自身很难实现。要有平台,要有集约化经营,要有更多的资本投入才能实现。”


从期刊自身出发,肖宏还提出了科技期刊应重新定位发展战略的建议。他认为,期刊要重塑自己的战略定位,要改变内容、改变出版,改变传播、改变经营等各种方式,以创新服务为导向,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标世界先进服务水平,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动能。


“我们必须要在战略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既要提高战略规划能力,还要提高战略实施能力,我们要认真落实,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既要能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世界贡献我们中国的智慧和经验。还要立足世界面向世界,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


原文直通车↓


视频专访 | 肖宏:立足战略改革与创新,引航一流科技期刊未来



凝聚中国科技期刊智慧

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 杨保华: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是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科技文化、提高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推动中国科技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保华表示。


对于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杨保华认为中文科技期刊应紧紧立足在提升优质论文吸引力的基础上,实现期刊高质量的发展。她说,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水平论文,科技论文的价值由其原创性、创新性、前沿性等内在质量决定,而不是由其发表的语种所决定的,这是中文科技期刊应持有的态度和定力。


杨保华认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建议一流科技期刊是相辅相成的,一流学科是一流期刊的“动机”,杨保华说,一流学科拥有一流的学者,战略科学家引领期刊建设;一流学科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成为期刊源源不断的作者;一流学科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成为期刊发展的动力;一流学科有面向世界的舞台,为期刊提供传播的条件。一流期刊是一流学科的“名片”,杨保华认为,一流科技期刊支撑学科建设,并成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一部分,在帮助凝聚学科“人才圈”、培养学科后备队、记录学科发展与学科共成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保华表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都很高,首先很看重编辑的学术背景,如《Science》此类的期刊,优先考虑拥有博士学位或者一定科研经历的人才;其次,要求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因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质稿源,要求编辑要有能力与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以有效地获取优质稿源;编辑还应把握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边缘学科和交叉领域,从而进行选题策划、热点组织以及建设行业引领性的内容。


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不仅需要编辑提高自身的水平,杨保华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整体上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入国际组织,盯紧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对接国际出版标准和运营规则,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原文直通车↓


杨保华:凝聚中国科技期刊智慧,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


▷ 郑深源: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


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期刊质量有重要影响。郑深源认为,科技期刊能长期保持高水平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智能铁路技术等领先世界,代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自然也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二是需要有科学知识广博、时代意识强烈和创新思维能力活跃的高水平编辑队伍;三是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采用三审一定、同案评议、专家审稿等方式,确保期刊质量。


郑深源指出,包括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智能铁路技术在内的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重点领域已进入领跑阶段。郑深源说:“中国高速铁路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仍存在一些空白、面临许多难题。如围绕更高速度的高速轮轨技术、真空管道高速铁路技术、中高速磁悬浮技术、智能高铁技术等前沿发展方向所涉及的高速轮轨关系、弓网关系、空气动力学、减振降噪、电磁兼容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以及攻克川藏铁路等艰险复杂、极端条件铁路工程建造、生态保护、运营维护等重大工程成套技术难题,需要我们用较大的精力去研究和攻关。”


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受众面窄、传播力不足的特点,就破除专业壁垒、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方面,郑深源指出,在融媒体发展的形势下,要拓宽科技期刊传播路径融合传播途径,多途径全方面进行期刊传播,提高科技论文的显示度、可读性,让大众更容易更方便理解专业论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不影响期刊学术性、专业性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接收和理解学术期刊的专业知识,需要更开阔的办刊视野和更立体化的发展渠道。”郑深源说。


原文直通车↓


郑深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


注:文章由小福团整理自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刊编辑及专家访谈,若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往期热文回顾:

● 院士说期刊 | 探索适宜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想途径

● ISMTE服务理念及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赋能

● 学术交流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学会百问研究视窗法律小讲堂举个好栗子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会服务365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